及後回到有美食天堂稱譽的香港工作,上館子,也就是廣東話的「出街食飯」,幾乎是每天常規,美其名謂「君子遠庖廚」,自己不動手煮食,實際原因是太方便,而且種類繁多,京、滬、川、粵、潮……等等,一如老外那句“You name it”。
地處舊金山半島中段的密爾勃雷市,座落北灣傳統老廣社區,以及南灣普通話世界的中站,舊金山居民,往南走不用半小時車程,而從矽谷盤踞的聖他克拉縣,往北走也只需相約時間,甚至東灣用92公路過橋,也不覺太遠。應驗市場學的地點、地點、地點優勢,於是除了「刁民」之外,更可拉攏到東、南、北的顧客。
八十年代後期的客觀環境變化,也間接影響灣區的飲食景象。
衣、食、住、行──四大生活基本要求,對於移居北加州的華裔來說,衣、住、行大概不會成大問題。反正一般美國人日常服飾並不講究,因此無須在「衣」方面太花心思;在「住」方面,舊金山灣區民宅,一般空間較大,綠茵處處,只要剔除鬧市黃金地段,毋庸支付香港或台北式的昂貴費用;「行」的方面,沒有一班接一班的頻密公車、地鐵、捷運,猶幸榮登有車階級不是難事,自駕出行,更能操控時間。
但1989年舊金山鄰近的6.9級Loma Prieta地震,超過60人死亡,3000多人受傷,灣區經濟受到影響之餘,也震動中國城龍頭美食地位。天橋倒塌,市區不容許有高速公路通過,華埠也像傷了龍脈,往日外市直達的日子不再,變成上山下坡,公路出口後穿越多個交通燈慢行,才能到達唐人街地標花園角公園,停車位更是另一個考驗。無怪有元老級人士慨嘆,「創傷仍未恢復,同業仍需努力」。近年來,唏噓資深食府易手倒閉,皇后、四海,連老華僑打躉的鶯咕,都是面目全非,韶華不再。店主的期盼是中央地鐵與史德頓街(Stockton)通車之後,唐人街可以來個華麗轉身。
2003年中,舊金山灣區的捷運伸展到密爾勃雷市,成為火車與捷運的交會點。雖然集體運輸並非主流,但也為公共交通樞紐優點錦上添花。
移居灣區之後,最為惦念的除了家人之外,就是獅子山下的小吃佳餚。
〉〉〉中國菜的另一選擇
這個「飲食圈」的樂天市場拍賣酒樓,有標榜廣東點心賣點,也有以港式茶餐廳為招攬,密度以市郊城市來看更是不多見,步行數分鐘,已經有四、五間,有些還是在舊金山華埠「移民」過來。熱騰騰「出爐」的菠蘿包、雞尾包、北方餃子、川湘辛辣、越南河粉、日本拉麵、泰國冬蔭功,甚至年輕人的甜品屋,都插上旗幟。
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灣區,要感受神州風采,以舊金山華埠中軸都板街(Grant)一帶,最為集中。新移民不斷大量湧入,加上市郊來的華裔、北京和東京也分不開的遊客等等,綻放熙來攘往的景象;餐館經營者不乏老華僑,口味、陳設、管理手法,充滿歷史感,這裡賣點情懷氣氛主導,食客對品質味道鑑賞,包容多於批判。
移居北加州的華裔惦念的除了家人外,就是中華料理。1989美國政府頒布新法令,容許大批留美中國籍公民轉換居留身分,中國餐館顧客驟然增多。這些顧客的要求邁向講究色、香、味以及衛樂天拍賣市場生配套,食府汰弱留強現象加劇。
〉〉〉美食龍頭地位震盪
眾裡尋食千百度
這些人不少已經受過港式飲食文化洗煉,對咕嚕肉、芙蓉蛋的雜碎式中國食品,評價負面,可免則免,鍾情的是港式經營的酒樓茶室,而中半島El Camino Real主街道一帶的中國餐館,闖出新時尚,在聖馬刁縣開花結果,為「刁民」帶來口福。
中國時報【熙樂天 jp官╱文】
1986年,美國通過新移民法案,將香港和澳門出生者的移民名額,由600名大幅提升到5000名,加上香港居民可用中國出生配額,不少輪候已久的港人,陸續審批獲准,移民人數增加以萬計。
〉〉〉創新拉日本樂天購物網網址攏「刁民」
1989天安門事件,百多萬在香港的市民遊行表態支持學生,在坦克車、解放軍出現北京之後,催化不少受回歸問題困擾者更萌去意,金山之路開綠燈正好加速抉擇。而美國政府也頒布新法令,容許大批當時留美的中國籍公民,轉換居留身分。於是中國餐館的顧客,驟然增多,餅越來越大,這些包括留學生在內的用家,並非來自窮鄉僻鎮,要求不止於溫飽,邁向講究色、香、味以及衛生配套,食府汰弱留強現象加劇。
選擇舊金山灣區定居的港人移民,教育水準平均不錯,而拜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蓬勃所賜,這批人積聚一點儲備,不甘心擠在舊式唐人街,但又不願遠離華裔社群,因此舊金山縣附近,有不錯校區的聖馬刁縣(San Mateo County),成為可考慮的新門牆,於是所謂「刁民」(聖馬刁縣居民戲稱)應運而生。九十年代起,更多香港人到灣區中半島定居,由帝利市(Daly City)向南,南三藩市、聖勃雷諾(San Bruno)以及密爾勃雷(Millbrae)等聖馬刁縣城市,不難碰到不列顛殖民地的「遺民」。
但說到「食」的話,根深蒂固的中華料理情結,就要到近年才有守得雲開的感覺。
到八十年代中,舊華埠出現飲食文化生力軍──港式茶餐廳進駐。據說一個和香港檀島咖啡室有點淵源,一直從事西餅餐飲業的家族,在百老匯街開設「嘉賓閣」:焗豬扒飯、鴛鴦奶茶、火腿通心粉、咖哩牛腩飯,這些地道港產特色,成為餐牌潮流。也有住在周邊城郊的青年華裔,週末節目是到唐人街看港產片,到港式茶餐廳吃晚飯,隔岸觀火談談香港前途問題,交換約會異性心得,總和是為華埠帶來新派興旺。
〉〉〉競爭激烈經營不易
回想八十年代初在南加州念書的時候,常常與台灣同學駕車一個多小時到蒙特利公園吃一頓餃子,或是到中國城的美麗華品嚐腸粉叉燒包。
踏入千禧年代,密爾勃雷El Camino Real、百老匯街紐帶,提供亞洲美食的餐館,竟有數十間之多,中華料理是絕大多數,方圓一哩之內,獲得米其林榜上有名的,也起碼三家。筆者不是食評人士,但深信競爭帶來進步,在經營者來說,獨市生意當樂天訂房然最理想,但消費者角度,最好是戰國時代,大家各出其謀爭取顧客,菜式不斷創新,價錢越相宜越好。
內容來自YAHOO新聞
不過競爭劇烈、經營不易,有一間中國餐館,五年內已經換超過五次名字。
無疑密爾勃雷市對喜愛港式食品的顧客有吸引力,但灣區其他地方也有中國大陸與台灣特色的美食。例如南灣Cupertino Village、舊金山19大道Irving街、屋崙市華埠富興中心及周邊、苗必達市的超市廣場,也是老饕光顧的圈子。
至於鄰近史丹佛大學的朱師傅餐館(Chef Chu),筆者三十多年前初試的北京烤鴨,味蕾仍在回韻。
這些飲食雜談,有機會再和諸君分享。
(熙官主打概念推廣,擔當過政府官方發言人。曾受聘多家公商機構,現於舊金山灣區任職顧問)
1977年9月,華埠金龍酒家的槍擊血案轟動全球,華青幫派廝殺陰影,令一些人對唐人街(廣東人對中國城稱謂)產生偏見,甚至抗拒。舊金山市政府也為了疏導華裔新移民,另謀成立新華埠,接近金門橋的列治文區(Richmond),成為另一個華裔聚居點。在此岔開,多個華裔聚居的大城市,溫哥華、多倫多等地,湊巧也有華人社區,稱為列治文(Rich:富有──風水意頭乎?)。舊金山列治文區沒有舊唐人街般擠逼,新派粵式酒樓紛紛落戶,出現了舊華埠不再獨領風騷的局面。而在此之前,和列治文相隔金門公園的日落區(Sunset),也陸續有華裔定居,於是有不少家鄉風味的食肆茁長;吃中國菜嘛,又多一個地區選擇。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眾裡尋食千百度-215006778.html
13CDFEBB557127C3
留言列表